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喜欢吃动物内脏?外国人却很少吃?

论起「吃」,咱们真的是有一套。肝脏能吃,脑袋能吃,锁骨能吃……一头牛、一只羊的每个部位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然后国外,尤其是欧美人都觉得中国人好这口,我们也觉得外国人不吃下水,甚至有人说是不是因为跟我们曾经的食物匮乏有关?真的是这样吗?


01

外国人就不喜欢吃吗?


知友 @朗博

这里介绍几个重口味的当今各国菜肴。

英国的牛腰子布丁 ▼


意大利的牛肚三明治 ▼

西班牙的牛肚汤 ▼


苏格兰的黑暗料理之王:Haggis。把羊的内脏心、肺、肝等切碎后,配上洋葱等材料,塞在一个羊胃里。▼


当今「世界三大珍馐」就是:鹅肝与鱼子酱、松露除了松露属于真菌类,剩下鹅肝和鱼子酱哪个不是动物的内脏?


鹅肝是法国料理中高贵的珍馐,搭配 1870 年红酒便是一席豪宴。

罗马恺撒大帝特别爱吃鹅肝,并把它视为佳肴,然后被当成时尚流传到了法国,人们才开始吃鹅肝的。


18 世纪,鹅肝被进贡至宫廷献给路易十五,深受国王喜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鹅肝得到了当时知名作家、音乐家及艺术家称赞,自此奠定其高贵的地位。


如果凯撒和路易十五喜欢吃猪肝呢,那么猪肝会不会成为当今世界级的珍馐,那就很难说了。


为什么法国人吃鹅肝就是「高大上」了,中国人吃羊肝、鸭肝、牛肝、猪肝等就「不能理解」了?

鱼子酱其实就是鲟鱼卵,它的西方饮食文化历史中地位更高贵,已经超过两千年历史了。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 4 世纪,喜欢吃鱼子酱,并为它写过一笔,从此,文人雅士在字里行间大流口水者,史不绝书,鱼子酱就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时尚高贵的食物,一直备受推崇。


欧美人一勺一口就把几十个「鲟鱼宝宝」吞掉、嚼碎,这也太「残忍」了吧。如果亚里士多德喜欢吃鱼头呢?


为什么西方吃「鲟鱼胎儿」就属于「高雅」了,中国人吃个鱼头就很残忍了?

食物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吃食物的人偏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就要把食材分成三六九等。

饮食文化中也存在种族歧视吗?


02

那现在为什么会有这种饮食差异?



知友 @肛里拉出个电锯

主要就是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中国超大规模畜牧业尚处于较为不发达的阶段,而欧美一部分发达国家则在快速冷链物流完成以前就开始了大规模畜牧业和屠宰业。


* 下水的腐败速度太快,远超过肉


大规模以前,要求一头牲畜物尽其用,因为运输成本较高,一次要尽可能赚回来。同时收零散牲口也比较麻烦。


至于内脏和筋,这种说法:「中国人以前太穷,大家还没习惯不吃这些」十有八九是瞎扯(只能说有一点点道理,但很少,而且绝不是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


为什么我会说这是瞎扯?


原因非常简单——欧美人原来吃下水的办法有很多,后来肉价虽然降低了,但是依然吃下水(欧洲在二战后,美国在一战后发生转变)。


可是这个时候问题来了——下水实际上在城市里迅速消失了(这个还没找到准确数据,但是根据一些老外早期的口述等内容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下水贵了,美国在一战前都是吃下水的,而且很多人喜欢吃,在美国各色地方还残留着下水做菜的地方,但都离产地不远)。


原因恐怕非常简单——在快速冷链物流普及以前,大规模生产和屠宰工厂对于下水的储存和运输是很困难的。


下水和边角料变成可以出售的食材较为困难,需要较多人工,更关键的是下水腐败速度远远超过肉。


肉类如果在常温条件下干净的处理好,即便 12 小时不冷冻也没有问题,而下水特别是内脏很难处理,一般会在 6 小时左右发生腐败且进展极快并更快产生毒素(各个器官不同)。


而就拿一战后的运力来说好了,纽约周边的屠宰场难道能在 6 小时内处理完毕并把东西卖出去?显然不可能,连肉都要大规模用咸肉或者熏肉来防腐(远一些的基本都是熏肉和咸肉),很显然肉类的快速运输已经是极限了。


而靠的很近的养殖户,在下水变贵以前肯定已经被并购成为了大型养殖场,这个时候再单独开辟一条下水处理线很显然完全不划算,所以只能规模较小且只能在城市周边小范围销售。


换句话说,货源因为资本和城市扩张而断掉了。


恐怕不是没人想吃,也不是吃的人太少,而仅仅是因为不得不用肉代替,因为对于大多数城区来说内脏大约是用正常价格不能买到了(除非你打算买臭的)。


也就是说欧美在冷链物流普及以前就直接进入了大规模养殖时代,这个时候下水还不如直接变成饲料喂回去长肉,肉统一出去卖掉来的赚钱——尽管下水内脏的单价可能提高了,但是肉类的批次却大得多,那个时候肉类还是没有今天那么大量的,所以说绝对不会供大于求。


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必要去搞下水这种吃力不讨好,技术上风险也很高的事情。甚至到了后来经济大萧条时期还出现了为了便宜而搞出来的午餐肉。


有人提到了吃肝脏,别的不吃正好表明了腐败速度和物流之间的关系——肝脏是简单处理后腐败相当慢的内脏,肠子和肾脏则是最快的,心脏的话由于肉质问题会做成热狗(至今还在用,实际上当今的热狗也是实用边角料,心脏等等制成,所以只能说欧美人现在不吃直接单一食材的边角料而已)。


肝脏几乎已经是那个年代物流的极限了,甚至需要就近搞养殖场,很显然成本高得多——so,肝反而成为了一种高价产品。


我们还可以从侧面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那就是难道都是「欧美人」不吃内脏?还是说只要冰箱和冷链物流变得便宜了才出现大规模养殖的,就会保持吃内脏传统吗?


显然是,可以看一下东欧大部分国家,他们吃内脏明显就多得多,欧洲南部也是。


而他们脱离「物质匮乏的年代」比中国也要长了,为什么他们还在吃各种较为丰富的肉类和内脏,甚至可以说蔬菜种类也要多一些呢?


* 蔬菜种类和下水的相关性


其实,多样化的蔬菜种类和吃不吃下水,应该是有很强烈的相关性的(没有统计数据,不过各位去过比较多的童鞋应该是有直观感受的)。


这不是因为不好吃,而是因为生产和物流的缘故,如果说大型企业控制了物流渠道的话,那么当然希望能单一化产品——10 种蔬菜一个人每天吃二两,变成 2 种蔬菜你也只能一种吃 1 斤,因为这是刚性需求。


这个时候当然要品种单一化,而且尽可能种植成本较低生长迅速的作物,比如说生菜。要么就是保质期很长同时可以有多种用途的作物(可以控制供应,大型公司可以有保鲜库)比如土豆和玉米。


而水果的话,则尽可能也是保质期长或者产量大的,比方说前者就是苹果苹果,后者就是葡萄葡萄葡萄香蕉香蕉香蕉(美国为了准备好各个节日的苹果派,甚至会把苹果储存一年之久,降温除氧即可,成本很低)。


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食物种类的紧缩,人类对食物的看法主要是习惯,这使得人换代以后就会忘掉那些吃不到的东西。


很显然,在经历过食物种类匮乏的时期后,人类本身也就只能选择较少的食物类别和大致口味了。后来重新再「教育市场」很显然在食品领域是馊主意。


更好的主意是往食物里面想办法加入更多的糖,更多的盐和更多的脂肪同时让人不觉得腻歪的配比方法。


谁能往单位重量下加入更多的糖,更多的盐和更多的脂肪,同时还不让人感觉明显,那么就等于获取了先机(实际上中餐什么甜压咸之类的也是这一目的)。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中国人更喜欢吃内脏,并非由于「匮乏的记忆」,恐怕仅仅是由于中国目前都还没有全国化纯粹的大规模化养殖,还有很多散户+基础建设在大城市较好的时代才开始肉类充裕+重工业到达相当程度才开始搞吃的(这意味着更多的冷库)。


结果就是,中国面临的下水腐烂问题远不如欧美那个年代来得严重,而吃下水的习惯并没有因为食物种类的匮乏而被抹去。


所以中国人得以留下了多样化食用动物各个部分的习惯,而且会一直吃下去(一直)。


换句话说,如果说中国因为「匮乏」而导致的吃下水是因为经历过的富裕的时代太短的话,那么就无法解释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在 30 年左右(尤其是美国)就从 100% 完全吃下水(他们那会儿连胰脏都吃,还叫「甜面包」)变成了基本不吃下水(应是非常陡峭的直线下滑),而中国城市肉类充裕至今已经超过了 30 年,但是下水消费不降反增(当然比不上肉类,但是并没有下滑)。


难道是因为中国人特别念旧?或者说中国城里人来自于乡下的太多?


没有任何道理,因为在 1910 到 1955 年期间(欧美发达的一起算,美国的话是 1920 年到二战后基本不吃下水了),欧美国家的农民迁入城市规模也很大,如果仅仅是农村人把口味习惯带到了城内的话,那么欧美也不会出现下水大幅下滑的情况。


所以,我的结论是:欧美发达国家(仅仅是一部分发达国家)不吃下水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原生工业化国家,这个时候需求和运输是不匹配的,也就是说为了满足消费总量获得更大的资本利润率,降低刚需消费产品的种类是很好的方法。


其结果就是食物种类的匮乏,首当其冲的就是运输不便种植周期长的蔬菜,以及各种下水。


而中国的话,则是由于先行建设了道路系统和重工业铺垫,使得运输和储存能力能够跟上需要,市场消费多样化类型得以保留,使得经营下水依旧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所以保留了下来。


那些早年欧美人不是不想吃下水,纯粹是因为没办法吃到,后来则不得以淡忘了,后面又不可能继续习惯,甚至商业机构也并不需要习惯,重新有商家发展下水食物也毫无意义,根本赶不上日新月异的食品工业,你看看你食品包装后面的配料表就知道了,所以欧美人消费下水的主要方式还是装成是肉类,也就万物皆可装热狗。


知乎实验室热门文章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去知乎和作者聊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